肌腱斷裂和缺損是常見病,多由于損傷或病變所造成。為恢復肢體、指、趾的功能,斷裂或缺損的肌腱均須及時予以修復。但幾乎所有修復后的肌腱均與周圍組織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和關節活動障礙,這與局部的病理情況、手術操作技術、縫合材料、術后處理是否正確等有密切關系,必須予以重視。本文介紹常用的肌腱縫合法及其技術。
...[詳細][收起]肌腱縫合術適應癥
肌腱縫合術不適宜人群
病人年齡過大,全身條件差者應填重。
肌腱縫合術術前
肌腱縫合術注意事項:
1.分離、鉗夾、縫合肌腱時,應盡量注意無創技術。通過隧道的肌腱殘端要埋入腱內,斷端對合要緊密,縫線、線結均應陷入腱表面,盡量減少外露,以保持腱表面的光滑度和減少粘連。
2.肌腱周圍應有良好的血運和疏松柔軟的組織包繞,不能與骨相貼。瘢痕應予全部切除,皮膚缺損要用全厚皮瓣修復,不可游離植皮。
3.∞字縫合肌腱時,注意避免在交叉點穿過縫線而影響抽緊縫線。2根線應位于肌腱的各半,或同時2針交叉縫合[圖5 ⑴]。
4.肌腱兩斷端的縫線點必須相對應,還須
肌腱縫合術術前準備:
1.肢體和病區的水腫、炎癥,即使是輕度的,也應積極治療,使之完全消退2~3個月后手術。
2.局部的較大和較硬的瘢痕應先切除與皮瓣修復,保證肌腱周圍有良好的血運和柔軟的疏松組織床。
3.在肌腱縫合前,對其支配活動的關節僵硬應先治療,給予理療和主、被動鍛煉,使之恢復有較大的活動度,才能手術和收到肌腱縫合的效果。
4.縫合材料要選擇反應小、拉力大、表面光滑的品種。一般以0.25~0.30mm直徑的軟性不銹鋼絲為最佳,多用于抽出鋼絲縫合。受力不大或直
肌腱縫合術手術過程
文- 第1步
1. 體位、切口<br/> 根據縫合肌腱的部位選擇,要求肢體安放穩定,宜于手術顯露。切口宜稍長些。
- 第2步
2. 肌腱近斷端縫合<br/> 先用止血鉗夾住肌腱斷端拉緊。取30cm長絲線一條,兩頭穿細長直針。在距斷端1.5cm處橫貫肌腱進針,抽出使兩側線等長,然后緊靠出針點旁側進針,斜向斷端交叉而對稱地穿過肌腱,如此交叉進針2~3次,最后在止血鉗近側3mm處穿出。繼之用利刀沿止血鉗近側大部切開肌腱,翻轉止血鉗以顯露斷面,同上法進針,自腱斷面內兩側對稱引出,切除肌腱殘端,拉緊縫線。
- 第3步
3. 肌腱遠斷端縫合<br/> 同上法先用止血鉗夾住斷端,沿鉗的內面大部切斷肌腱,翻轉止血鉗,露出斷面,調整肌腱軸線與近斷端一致,在遠斷面選與近斷面縫線點相對應的位置斜向交叉進針距斷面3mm處引出,同樣斜向交叉對稱貫穿縫合2~3次,選一針橫穿到另針近旁,最后將腱斷端切下。
- 第4步
4. 拉緊縫線,對合肌腱<br/> 先拉住一根縫線,另一手扶住遠斷端肌腱,將縫線拉直,以消除腱內縫線的松弛。再拉另一根縫線同樣收緊,使肌腱斷面密切相接 ⑼。
- 第5步
5. 結扎縫線<br/> 將相鄰穿出的兩根線結扎,使線結陷入腱表面。線結是縫合的弱點,應該使之陷入腱內而受最低張力。
- 第6步
6. 縫合皮下及皮膚。
肌腱縫合術術后
肌腱縫合術并發癥:
肌腱縫合術術后護理:
1.術后固定肢體、指(趾)保持于肌腱松弛的位置。
2.術后2周拆皮膚縫線,用bunnell鋼絲抽出縫合法者,6周后抽出鋼絲,抽出時要固定好近端肌腱,以免損傷斷端愈合。
3.術后3周開始輕度活動關節,6周后即可正常功能鍛煉。過早活動可造成肌腱斷面分離或斷裂,過晚活動易發生粘連。
肌腱縫合術飲食保健:
適宜飲食:
清淡食物